
在2020年COVID-19這隻黑天鵝為人類的生活、工作帶來天翻地覆的巨變,形塑產業的新樣貌,站在2021年的開端,《數位時代》嘗試找出描繪未來的100個微趨勢,一些看似微小的變化,正激盪出意想不到的可能。

根據經濟預測機構 IHS Markit 的報告,自2019年4月全球第一家5G電信服務上線滿1年統計,全球約有30個國家,推出50多種 5G商用服務,逾 300 家電信營運商準備投入5G建置工作;預估到2035年,5G將在全球創造超過13兆美元的經濟價值。

蔡總統所提出的「六大核心戰略產業」不但延續著「5+2產業創新政策」的基礎,更將創新產業之間形成跨領域的融合,這表示當前台灣產業需求不能只是尋求單一性的發展,不同產業間的鏈結將會是未來面對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要策略之一。

從內需走向外銷,口罩國家隊下半場的「國際賽」挑戰甚巨。事實上,國家隊2月成軍後,外界一直看到的是口罩國家隊不斷催出產能,搭配實名制讓台灣的口罩仍能供應國內所需外,還陸續捐出1,600萬片援助其他國家。

依據衛服部的統計,台灣長照服務的主要需求集中在居家服務、日間照護、家庭托顧、老人營養餐飲服務、交通接送服務幾個面向,設施則主要為老人長期照顧機構、安養機構與老人公寓、老人住宅等。

台灣於2002年起全面推動「文化創意產業」,發展了17年,但迄今最重要且一直無法突破的關鍵問題,還是在於整體「市場規模太小」。本文藉由數據分析,進一步思考如何面對長久以來的問題,以及推進新的可能。

隨著全球壽命增長,世界各國高齡化的比例持續攀升,預估臺灣在2050年時65歲以上人口接近40%,未來高齡者越來越多的趨勢成為常態,也成為全球醫療支出持續高漲的原因之一。高齡者的生理功能退化、慢性病盛行率持續增加、失智症的議題與傷口照護問題,衍生出輔具市場等需求,也是相當有潛力的市場。

從經濟學出發,《Global Green Shift》(暫譯「全球綠色轉型」)作者、澳洲麥格理大學管理研究所(MGSM)教授馬修(John Mathews)提出後工業化時代,新一波的經濟局勢──綠能製造。

波音商用飛機集團銷售副總裁蘭迪・廷賽斯( Randy J.Tinseth )看好未來20年全球航空業發展,他以「前所未見」形容近十年來航空業的成長,他認為,明年可望持續攀升,他預計,未來20年全球經濟成長率約2.7%,民航客運成長率約4.6、貨運也將有4.2%的成長動能。

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 Gartner 提出 2020 年企業必須了解的十大策略性科技趨勢,分別為超級自動化、多重體驗、專業知識的全民化、增進人類賦能、透明化與可追溯性、更強大的邊緣運算、分散式雲端、自動化物件、實用性區塊鏈以及人工智慧安全性。

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,自駕車已為新興產業百家爭鳴的領域,全球已超過上百個城市開始無人運具試運行計畫,其中以公共運輸接駁為主的運行服務更占近五成,顯示自駕車即將來臨。

台灣更是外送的一級戰區,財政部統計,去年餐飲業家數達14.1萬,是六年來新高。Uber Eats台灣總經理李佳穎表示,今年第一季的用戶數和外送趟數比去年同期成長三倍,「速度比所有人想得都更快。」foodpanda業績同樣進入「瘋狂成長期」,看好後續發展。

比較台灣與上海的輔具展,上海的輔具展夾著廣大的市場腹地基礎,場中較多的是產業媒合與新技術的推展;台灣的輔具展更著重在專業人員的參與評估、與民眾需求的適配。兩岸輔具產業的競合,若站在以人為本的服務本質,短期之內台灣仍有領先大陸輔具行業的競爭優勢。

2019全球高科技、媒體及電信產業趨勢預測:
5G:全新網路時代來臨
人工智慧(AI):由專業技術步入普及化
智慧音箱:降價搶食市場
運動賽事投注帶動電視收視率
2019年電競與媒體概況
廣播:營收穩定、收聽率佳且不退流行
3D列印成長再加速
從設計看中國:領先世界的連線能力培植出全新的數位商業模式
中國半導體與人工智慧的發展近況
量子電腦:新一代超級電腦,而非新一代筆記型電腦

旅遊市場的同質化十分嚴重,資本市場也對價格戰憂心忡忡,由於燒錢造成巨大虧損沒有明顯的停損點,投資者越謹慎,OTA的融資難度也明顯加大。下一步,巨頭間的爭奪自然要靠差異化戰爭,旅遊產業競爭的白熱化逐漸進入深水區,可以從各家的戰略布局看出思維模式之不同,今年下半年的產業發展令人期待。

行動通訊技術由最初的1G僅能支援行動通訊,發展到可以傳送簡訊的2G。後來增加了行動上網的功能,之後提升行動上網的速度之後,進展到目前的4G。市場普遍認為2019年是5G元年

NB-IoT自2017年技術標準底定以來,一直是低功耗物聯網產業關注的焦點技術。隨著技術的演進與網路覆蓋率的提升,2018年市場上有越來越多應用案例出現。而2019年,產業則會致力催生完整、成熟的商業模式,將應用推向大規模的商用化。

ADAS是汽車與電子產業這幾年最火熱的議題之一,現在的功能雖仍不足以讓使用者有感,不過大聯大世平集團應用技術處資深總監林建和指出,新技術即將上路,ADAS商機在2019年中將有機會爆發。

蔡惠芬研究領域涵蓋全球消費性裝置、對話式AI、機器視覺和物聯網,也熟諳臺灣業界發展等。儘管產業開始擁抱AI,不過她評估,臺灣在AI產業化的發展上,「仍是進行式」,她解釋,AI產業化是指建立一條完整的AI產業鏈,涵蓋上、中、下游,比如美國自駕車產業。

根據調查,上班族進入電商產業前,平均薪資為3萬7396元,進入電商產業後,期待薪資則是5萬4656元,兩者相差1萬7260元。上班族期待對於投入電商後,薪資成長約46.15%。

IBM定義2018為「加速科技賦能的豐收年」,看好台灣產業潛力與機會,包含「金融科技帶來的新契機」、「製造業的附加價值」、「零售業掀起的體驗革命」、「新領人才的崛起」、「企業資安意識的抬頭」等。

從台灣實施長照2.0以來,不僅科技器材業談商機,各種照護師專業公會或學會也一直在開產業商機研討會。就像服務業本是一種概念,有人心裡把它想成奴隸工作或連結到聲色犬馬,當衛福部長勉勵醫療為服務業,就有人反彈一般。產業也是一個概念,商機或許也如此。看大家說的時候心裡在想什麼,也就可能影響被照顧者如何被對待。

在趨勢科技發表的「2018年資安年度預測報告」中,除了今年頻繁出現的勒索病毒和物聯網裝置攻擊,區塊鏈和機器學習這類本來用來減少人為誤判、預防未知威脅等對資安防禦有利的技術,也被駭客應用在攻擊上。趨勢科技總經理洪偉淦就認為,今年資安議題熱度上升象徵著「科技的逆襲」。

波士頓顧問公司(BCG)根據 2013~2015 年的平均股東總回報(TSR,total shareholder return)分析了波動格外劇烈的 TMT 行業(technology, media & telecom;科技、媒體和通訊產業),可以看出在環境高速變動的情況下,股東回報前段班的企業都怎麼應變

比爾蓋茲說過:「大多數人都高估了自己一年內能做的事情,卻低估了 10 年內能做的事情 」。
同樣的道理,大多數的年度預測都高估了一年內可能會出現的趨勢,但都低估了這些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會產生的影響。

Google啟動「Google 智慧台灣計劃」,將以人才、經濟、生態系三大主軸,與台灣政府部門、大專院校、企業界等合作推出多元訓練項目,預計一年內培育超過5,000名人工智慧人才,並訓練5萬名數位行銷人才。

IDC 台灣研究總監江芳韻表示 :「未來 5 年我們將會看到數位轉型進入新的階段,數位原生企業將是企業發展的重要目標。未來市場競爭的關鍵是企業是否擁有創造新商業模式的能力,數位原生企業將在此關鍵能力上有較佳的表現」

世界變化的速度,總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。20年前,商用網路出現,開啟了尋常百姓的視野。九年前,第一支iPhone現身。而到了現在,Facebook占據了生活一部分。今年最夯的人工智慧,成功預測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。科技不停往前,下一步,我們會往哪裡去?
教育部進一步結合「產學合作」和「育成」,鼓勵各大學從自身辦學特色出發,設立衍生企業,除了提供教學、實習之用,更為了鼓勵師生創業,親手將自有技術商品化,將學校化為創業搖籃,大葉大學便是善用太陽能源研究的優勢,催生出校內衍生企業。

為什麼人工智慧,提供了台灣電腦產業翻身呢?「因為,要給人工智慧用的電腦,不會是服務一般人類這種的,」廣達旗下做雲端轉型的雲達總經理楊晴華分析說......能夠作深度學習的人工智慧電腦,如已可扮演醫生回答醫療知識的IBM華生,背後可是用上高達2880顆IBM POWER7八核心處理器,是一般人做電腦運算的千百倍!
另外,AI也比以往的App等行動科技更需要軟體、硬體深度綁在一起,才有辦法趨近人類,宛如一般人眼睛傳到腦,再到手的敏銳才行。這也十足考驗PC業者向上整合的能力。例如,Google影像辨識的人工智慧研發,目前是兩秒內可以傳出答案,但是,很多人工智慧服務,兩秒都不能等!......簡立峰認為,這兩秒,就是台灣的機會!除了矽谷拚軟體開發,這中間有許多訊息傳輸的延遲問題、節能問題,也急需硬體專家提升晶片與伺服器的性能,讓它更融入軟體,無縫接軌。......在廣達任職超過17年,四年前轉拚雲端轉型的雲達總經理楊晴華說,他寧可相信堅持就是對的。看來這場文藝復興,只要台灣業者優勢仍在,絕對值得爭取。

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,直指新人工智慧(AI,Artificial Intelligence)將大爆發,翻轉世界的程度將不下於工業革命,是「摩爾(定律)之後的新聖杯。」
這位科技大老估計,目前市場上有超過一千家投入人工智慧系統發展的新創團隊,將在近期帶來超過五十億美元的市場產值。他更樂觀預期,未來十年內,市場產值將成長至五千億美元(約十六兆台幣)的規模。
在應用方面,人工智慧更將侵入各行各業,未來二十年,將掀起一波淘金潮,不但會翻轉各個產業,還將翻轉你家的客廳。
AI帶來另一個最大的應用變革,將會發生在零售業,特別是電子商務。
人工智慧時代加速來臨,「人機一體」的情景,可能要不了二十年,就已司空見慣。或許以後上下班、全家出遊,會有一個像電影《鋼鐵人》裡的虛擬私人助理賈維斯,一聲口令,就可以幫忙訂房、買票,甚至也可以當作聊天解悶的伙伴。
未來,打電話、付信用卡帳單、開車、約會、創造美妙的交響曲和藝術品,人工智慧都將參一腳。

金融科技(Fintech)掀起全球熱潮,國內金融業者無不在今年大動作推出數位金融應用,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更直指,2016 年全球金融科技有 3 大亮點,分別是全民搶攻的支付領域、會加速金融業改變的 API 經濟與引領應用趨勢朝萬物聯網 (IOE) 環境的商業模式。

看好雲端、物聯網應用帶來的龐大商機,有越來越多企業擁抱雲端,以雲端平台為基礎,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,更有效率的推出新產品服務、並且因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做立即反應,台灣大哥大商務服務近期協助新蛋集團建置全台最大的OpenStack雲端平台,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。

過去,電子商務與傳統通路壁壘分明,如今隨著阿里巴巴成為實體業者蘇寧雲商第二大股東、中國電商巨頭京冬商城入股連鎖超市,電子商務與實體通路已經展開結合,開啟了多元零售的新時代。以今年的雙11購物節為例,阿里巴巴與銀泰百貨、蘇寧雲商合作,推出多項線上、線下整合的創新方案,優勢互補。

2015 年來到年末,迎來 2016 年的科技新氣象會是什麼風景?資策會產情報研究中心(MIC) 今日發表高科技產業十大趨勢,以十股風潮囊括未來一年高科技產業的營運、發展重心,不管是創業者想要找出商業模式;或是就業者想要搭上趨勢火箭;還是企業要替未來尋找新出路,都值得一起來看看,明年我們的生活中,將充斥哪些高科技應用。

說到氣象,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每天在電視、網路或App中看到的天氣預報。這些資訊隨取隨得,不用花你半毛錢。那麼,民間氣象公司有辦法賺錢嗎?這家日本公司將打破你的想像。它不僅靠著賣天氣在東京證交所上市,養活全球700多位員工,去年總營業額還達140億日幣。它,就是Weathernews。

Pepper 是全球第一個以陪伴為設計目的,並實際投入一般消費市場的等身人形機器人。
軟銀方面計劃在二月時,正式將 Pepper 以 198,000 日元(略低於 2,000 美元)的價格在日本推出上市。製造的部分,則將交給以承攬 iPhone 與 iPad 製造而知名的台灣代工廠鴻海。

15 年前,智慧衣還只是布料縫上電線的奇異組合;今年夏天,可清洗、可搓揉,還能準確偵測人體生理訊號的智慧衣陸續問市,研究機構預測,2020 年將有 50 億美元產值,而在這波智慧衣熱潮裡,台灣廠商已贏在起跑線!

荷蘭Akzo Nobel是橫跨工業塗料與家用油漆的國際化工大廠,因應未來發展,公司投入研發費用的一到兩成進行公司的數位創新,希望能為自己彩繪出更美好的產業前景。

「老師老師,請問一下要如何判斷商業模式的好壞?」筆者每次在講授商業模式創新工作坊時,都會遇到學員問此問題。筆者總是回答,你說呢?把問題丟回給學員。少數學員會回答:「能夠賺錢的商業模式應該就是好的商業模式吧!」,筆者總是點頭稱是,然後回應:「財務報告是最終的成績單,我們其實可以在設計新商業模式時,從幾個面向粗略評估商業模式的好壞。」

雲端的發展與運用使資訊日趨透明化,網路上充斥著世界各地網友的發言,對行銷人員來說是助力也是阻力。為此,行銷人員常常在思考的是如何改善品牌的行銷方式,優化傳遞的訊息內容,以確保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,如何避免消費者受到網友意見誤導,將是每個行銷人員的重要課題。

困坐愁城的台灣經濟,亟需掘一口新的井。行政院長毛治國5日宣佈,追趕工業4.0確定訂為台灣產業轉型的國家策略。鎖定九大產業,十年內追求人均產值提升30%以上,產業附加價值提升15%,以擺脫代工宿命,推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高值生產力的領導者。

LinkedIn二○○二年在加州起家,「我們是創業者,我們想要的是給自己用的工具,」創辦人之一藍艾倫(Allen Blue)解釋,人們剛開始創業時,可能有點資金,但是沒有辦公室、沒有團隊,也沒有大機構在後面支援,「這麼多創業需要的元素都關係到網絡關係。」